刮来的英伦艺术风

. 2009年1月23日星期五
  • Agregar a Technorati
  • Agregar a Del.icio.us
  • Agregar a DiggIt!
  • Agregar a Yahoo!
  • Agregar a Google
  • Agregar a Meneame
  • Agregar a Furl
  • Agregar a Reddit
  • Agregar a Magnolia
  • Agregar a Blinklist
  • Agregar a Blogmarks

英国伦敦的艺术学院,是孕育天才的摇篮。

很多人问:“为什么是伦敦?”。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答。因为,踏在传统皇家保守派与“现代自由颠覆”两界,该国深厚的文化遗产,化为“挖空心思、精益求精、取悦人”的细腻独到,而过于刻板压抑下的民族风格更促使反封建、反贵族、反帝制……等一切叛逆中求突破的强烈欲望,成为音乐、文化、时装的创作主力,支持着英伦一次次地颠覆市场,又在冲不出枷锁时一次次地有勇气卷土重来。另一方面,伦敦地处欧洲,与欧洲各国手足相连,又因语言的优势与英语系国家(美国、加拿大、澳洲)关系密切。在“市场挂帅”的今天,不管是投资一个新品牌还是礼聘新人接掌老字号,设计师本身必需拥有十分良好的英语基础,不是简单的say hello,而是要融入社会、生活的彻底沟通。法国有高高在上的心理障碍,意大利太官僚,北欧、印度技术已经成熟但缺乏推广人才,中国在语言上仍然吃大亏……而英国,英国没有障碍。再看看如今时装媒体的第一把交椅,有多少是“英系”人马?

可是,伦敦这样一个摇篮,空有伯乐、有亮点、有天分,却没有足以支撑的市场。不是天才们不愿意留,而是巴黎的天空更精彩,纽约的天空更广阔。

值得关注的艺术学院:
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Central S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 Design,是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的一员,能任意选修另外5所学院课程。

代表人物:John Galliano、Stella McCartney、Hussein Chalayan
新人:Christopher Kane、Gareh Pugh、Nathan Jenden、Andreas Melboastad (PHI总设计)、Marios Schwab
号外:网上红人”毒药”,本名Chen Zheng,爱名牌也爱街头与民族,不过他似乎更热衷大型绘画、结构创作。


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规模仅圣马丁的四分之一,尤其值得中国艺术热爱者们关注的是,它与北京清华大学已建立了合作教学计划,特别注重”设计管理”课程,培养设计师更好地融入经营前线。

代表人物:Christopher Bailey(Burberry总设计)、Philip Treacy(帽子/头饰设计师)

中国的年轻活力在民间流窜,并且生根发芽。

北京798商业气氛浓厚,艺术家迎合欧美日海外市场,得到丰厚利润。而带点淳朴市井味的艺术创意市集iMart,凝聚专业与非专业

设计人士,提供商业性质舞台,因为在各地巡回摆摊,主题不同,风格变幻莫测,是个十分惊喜的发现。

名字灵感:iMart是Idea Mart(创意市集),也可以拆开看I’m Art(我是艺术)。
官方网站: HYPERLINK "http://www.imart.cn" www.imart.cn


How to be“Young”when you are not so “Young”?
1:大胆选择缤纷色彩、大面积的块状撞色,但别把“年轻人是这么穿的”当理由。

2:别太斤斤计较“实用”,戏剧化的配饰,更是趣意盎然。

3:尽可能地接触新兴科技,并学以致用,但改掉”这个我早就知道”的囗头禅。

4:如果70年代末你已经快小学毕业,拜托别把LV那些脱胎自戏谑70年代的有“色”有“味”笑话Monogram “Joke”系列,当约会话题。除非,你存心要对方误以为你保养得宜,喊你声“姐姐”。

5:给于年轻人无条件的支持,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不论对错,能赢得最起码的尊重。

6:少对年轻人发表教条式的评论。如果年轻人的衬衫没烫平、头发象刚睡醒,那是年轻人的自由,如果你没打算在年轻人身边步步紧跟,在跌倒时扶起,就没必要唠唠叨叨。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