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规划领跑城市信息化

. 2009年2月14日星期六
  • Agregar a Technorati
  • Agregar a Del.icio.us
  • Agregar a DiggIt!
  • Agregar a Yahoo!
  • Agregar a Google
  • Agregar a Meneame
  • Agregar a Furl
  • Agregar a Reddit
  • Agregar a Magnolia
  • Agregar a Blinklist
  • Agregar a Blogmarks

以“数字规划”领跑城市信息化,这是武汉市的“数字城市”之路。从方寸照片到三维建模,数字规划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深入地走进老百姓。

在珍藏于武汉市图书馆的老

照片中,上世纪30年代的江滩曾是英俄德法的租界,数十米宽的土堤上到处挂着“中国人不可在此停留”的牌子。

今天,在武汉市规划局编制的“四线”规划控制信息系统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汉口江滩旁边的花旗银行已经由代表文物保护范围线的紫线圈注,而曾经不准中国人入内的江滩已经变成武汉市最大的绿化带,长达7公里。

未来,江滩将从长江延至汉江,两江总长跨越55公里,在三维地理信息信系中,这一切已经一览无余,在建设规划中,设计师可以任意描摹,加一个游泳池或者添一片绿地,并能随时看到整体效果。

江滩演绎着江城武汉的百年历史变迁,而从方寸照片到三维建模,也代表着历史名城向“数字武汉”挺进的步伐。数字规划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站在城市信息化的最前端,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地贴近老百姓。

先行军

2000年,数字城市在全国大热,从“数字广州”到“数字襄樊”,各省市纷纷冠以“数字”头衔向建设部申报项目,而武汉市却以“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为名在建设部立项。

“我们没有以‘数字武汉’申报就是考虑这个帽子太大了,不好落地。”武汉市规划土地管理信息中心主任李宗华说。

网络和空间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城市的两大基础设施,这在2001年由信息产业局、规划局等部门联合出具的《关于构建武汉“数字城市”的调研报告》中就已明确提出。经过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宽带网络已遍布武汉,建立全市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呼之欲出。

其实,文中开头提到的“四线”规划控制系统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都是基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衍生。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建立的一个多尺度、多数据源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通过城市宽带网络系统,建立起数据管理、更新、共享与安全机制和标准体系,为市民、政府部门和城市建设提供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城市信息化的多系统应用。

经过5年的建设,由武汉市规划局牵头建立的“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获得2006年度全国地理信息系统优秀应用金奖,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城市空间地理基础设施。

2001年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立的时候,武汉市国土资源和城市规划是一家,首先就从机制上保证了城市信息资源的统一和完整。与全国目前大部分城市所采用的数据拷贝方式不同,武汉市采取了在线网络的新模式。城市空间数据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可以像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一样,以租用的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由数据管理中心提供全部或部分数据的查询权限,用户可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己专业的数据和信息系统。

与北京市信息资源中心作为“第三方”建立共享信息地理图层不同的是,武汉市以“数字规划”切入城市信息化,并由规划局承担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那么,作为单个部门的规划局如何以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领跑城市信息化?如何为百姓服务,又如何说服别的部门采用数据基础,以实现共享的基础平台呢?

深入民间

王先生想要购买位于汉口胜利街的“六合新界”楼盘,他不知道开发商的审批手续是不是合格,开发商所划的楼盘位置是不是符合规划局的审批。在“数字武汉——规划国土在线”的网站上,王先生在“规划国土申报大厅”的“在建项目查询中”看到武汉市所有在建楼盘的地理信息,当他点击位于江岸区胜利街33号的“六合新界”时,网站立刻显示出开发商武汉合记置业有限公司开发楼盘许可证号以及建设项目的建筑红线图,红线图清晰地显示,楼盘为2栋楼,28层。

经过认真对比,王先生确信开发商给他的规划图没有私自乱添面积,乱加楼层,他很快去售楼中心交了订金。

足不出户,就能全面考察武汉市所有的新楼盘。“规划国土在线”网就是依托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所建立起来的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网站为市民提供了电子地图、规划成果公开与公示、地价查询、在建项目及折迁信查询等多项服务,让老百姓如此贴近地享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所带来的种种实惠。

以前,网站的局长信箱每月都能收到几千封来自市民的信件,大部分是询问所在地的拆迁改造。鉴于此,武汉市把全市的拆迁信息放到网上公示,市民只要点击“国土规划在线”的“拆迁服务站”,就能看到所有的拆迁信息。这些信息的发布,也是基于地理信息图层,蓝点的位置代表规划建设意向项目,红点代表计划拆迁项目,红、蓝点带圈则表示本月发布项目。拆迁服务站建立以后,市民来信大幅度减少,每个月仅有几十封。

信息公开后,有人对李宗华说: “你们胆子真大,这些信息都敢公布。”建筑红线图、拆迁信息,这些都是曾被政府部门视为机密的信息,即使是到目前为止,武汉市也是唯一一个敢于把拆迁信息公布到网上的城市。

李宗华也坦承,在决定要不要把这些信息公示到网上时,规划局本身也遇到很大的阻力,然而,“数字城市就是要让老百姓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和利用信息资源。”经过再三权衡,市领导和局领导决定用信息公开服务老百姓。

公众信息服务系统是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向百姓服务的纵向延伸,在这些地理数据信息给百姓带来实惠的背后,信息公开的勇气与决心是坚强的后盾。那么,数据基础设施又如何能横向延伸至其他政府部门,创建出更多的公共服务应用?

走向政务共享

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不仅为公众服务的坚实基础,更是跨部门、跨平台共享共用,打破部门信息壁垒的平台。2006年,东城区网格化精细管理在全国10个城市试点推行,武汉市江汉区成为首批试点城市。推行初期,曾有人建议拷贝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数据,另建一套网格管理体系。

“拷贝数据,自建系统不仅花费人力、财务,还要为后期的维护和更新增加负担。”李宗华说。在市领导的协调下,江汉区网格管理体系不再自建系统,完全以“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基础,建立网格化部件数据库、事件数据库,依托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GIS平台,为网格管理提供基础地理数据、网格化管理数据的支撑。

数据库设在规划局,底层地理数据由数据管理中心维护,上层应用系统由江汉区维护,仅在基础平台建设这一项上,江汉区网格管理就节约几百万元。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尝试为网格管理在其他区推行建立了范本,为以后实现基于全市统一基础平台的城市管理打下了基础。

除了网格管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还在武汉市“城中村”的改造中,通过在1:10000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叠加人品数据,计算出“城中村”人均耕地和宅基地指标,根据不同的数值范围制定不同的改造方案,在改造被人称为“社会—经济塌陷带”的城中村工程中,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起到了底层的平台支撑作用。

到目前为止,共有38个政府部门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平台上运行应用系统,应用率不到50%,离“数字武汉”整体基础平台的设想还有一定的距离。规划局的工作人员曾经对记者说,数据平台刚建好的时候,他们到各个部门去“游说”,有时得不到理解,觉得自己部门有钱,可以另起炉灶。

李宗华坦承,要实现跨部门、跨平台的信息共享平台,技术不是问题,更多的是由于部门间“小而全”的思想,总认为花钱建一套自己的系统比较稳妥。另一方面,数据基础设施投入使用还不到两年,推广和使用还有待于各部门慢慢体会。

从一个部门向多部门基础平台的跨越是艰难的,以“数字规划”领跑城市信息化,跨越的不仅是共享观念,还有保证平台整体运行的共享机制。

淘宝热门商品:
 

 

哈喽嘟嘟-柠檬绿茶.心蓝t透0.双生儿香港平价店.

 

55.00 元 

您试试一箱油能否多跑100公里(5次用)


来源:占普网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