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交流中的魔力字

. 2009年1月28日星期三
  • Agregar a Technorati
  • Agregar a Del.icio.us
  • Agregar a DiggIt!
  • Agregar a Yahoo!
  • Agregar a Google
  • Agregar a Meneame
  • Agregar a Furl
  • Agregar a Reddit
  • Agregar a Magnolia
  • Agregar a Blinklist
  • Agregar a Blogmarks

高岚

高岚,大众传媒硕士,《时尚健康》驻菲律宾记者,曾做过两份工作,精神科医生和记者,共通处是都要大量与人交谈。深觉交流实在是现代人基本生存技能之一,我们终生都在学习。

如果你想用

一个词来引起

对方交谈的兴趣

这个词

并不是“性”

而是“你”

最近招待一位朋友在家住了一晚。

其实我是一个比较看重个人空间的人,不太习惯请客人来家住,而他来,我高高兴兴地把主卧腾出来,丝毫不觉有负担或是受打扰。他到的那天,我一早出去买花、买菜,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准备晚餐,然后接飞机,整晚与他长谈,第二天陪他到处逛,带他去我知道的最好的餐厅,最后亲自送上飞机。做这一切,我乐而不疲,满心欢喜。

朋友其实貌不惊人,财势也普通,但他就有这本事,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心甘情愿为他效劳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那个人格魅力,轻轻松松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如热刀子切黄油般深入人的内心。

朋友做了20多年的心理治疗师,并在大学里教授“交流技巧”。可是,我相信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学家或治疗师都有这样的“磁场”。

魅力从何而来?待他走后我细细回想分析:在同他交谈时,我有一种强烈的被喜爱被尊重的感觉,他的眼神、坐姿、语言,无不向我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我觉得你这个人,是这么的独特,我对你,有一种强烈的兴趣,和深切的关注。”

他的交流方式,是一种以“你”为中心的交流方式。

美国一位交流专家 Leil Lowndes,在一本《How To Talk To Anyone》(《如何同人讲话》)的书中说,如果你想用一个词来引起对方交谈的兴趣,这个词,并不是“性”,而是“你”。“你”,之所以是如此重要的一个字眼,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其实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这份深植于本能的自恋,人类恐怕不能繁衍到现今。

一个不够成熟的交流者,会比较容易受到这种本能的支配,交流时他的注意力会一直集中于“我我我”;而一个成熟的交流者,会懂得,每一个人都像自己一样,需要被足够地重视与关注,他会懂得把对方放在主角的位置上,以“你”为中心来进行交流。

密切地注视

在很多文化中,密切的注视会提升对方被喜爱被关注的感觉。Leil Lowndes在她的书中分享了一段被密切注视的亲身体验。一次演讲,在几百名观众中,有一位女子,她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Lowndes。Lowndes觉得这个女子对自己的演讲真是全神贯注,欣赏至极,她于是深受鼓舞,将演讲发挥得更充分更完美。

演讲结束,Lowndes找到这个女子,想问问自己的演讲为何如此吸引她,却发现,这是一个失聪的女子,必须用唇读来“听”演讲!但这个发现并没有减低“被注视”带给Lowndes的愉悦,她特地邀请这个女子喝咖啡,把演讲为她一个人重复了一遍。

据说在有些文化中,密切的注视对方是一种无礼的行为。此外,不当的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和语言会让注视“变味儿”。当你注视对方时,姿势是否开放而放松?表情是否和悦愉快?语言应对是否适切?如果你盯牢我,身体后倾,双手抱在胸前,我会把这种注视看成一种防御的信号;而如果你注视我,表情紧张,身体前倾,双手握拳,我一定把这种注视解读成攻击的信号。

关注对方的反应

人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能够透露相当多的信息。而且,因为姿势和表情往往是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它常常比语言更为准确可靠。当姿势表情与语言彼此矛盾时,前者可能更可信。

交谈时,对方的身体是前倾还是后仰?他的姿势是舒服放松还是僵硬紧张?他的手是不是攥成了拳头?他有没有擦汗、掸掸灰尘等等多余的小动作?他有没有笑,有没有皱眉,有没有抿嘴?他的眼神是凝聚在你的脸上,还是游移到了别处?他有没有躲闪你的目光?他的眨眼次数是不是特别多?

所有这些信息综合起来,我们就能准确地判断对方当下的情绪状态,而后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对应。

倾听,而后技巧回应

倾听是一种投情——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对方的处境与心情,给予适切的回应。

回应当然有很多种方式,我觉得境界最高的有两种:一种是,抛出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引起对方想说得更多的兴趣,那就成功了;如果这个问题能引起对方一个颇有见地的回答,那就大大的成功了——他会因此而自我感觉极其良好,因而对你们之间这番谈话的感觉极其良好。

另一种回应是,从对方的叙述中找出他的某种闪光品质,加以赞扬。

有一次我出门旅行回来,拉住一个朋友大讲游记,她耐心听完后,说,“我发现你真是个很懂享受生活的人呐。”我对她,知己之感油然而生。

用 “你”做主语

Lowndes尽量提议用“你”来做句子的主语,比如你想向老板请一天假,与其问:“周五我能请一天假吗?”不如问:“周五我要是不在你能行吗?”被准假的可能性要高很多。

采访时,用“你”来做主语往往效果更好。我曾经采访一位记者,问她:“做记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她笑笑说,“我还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我就改了个提问方式:“你觉得,你的个性中有哪些特点是特别适合做记者的?”我能感觉出她一下就提起了兴致。

采访餐厅老板,与其问:“餐厅有哪些特色菜?”不如问:“你最得意的菜式有哪些?”

采访企业家,与其问:“企业未来会有哪些发展?”不如问:“你期待看到企业有些哪些发展?”几乎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冠以“你认为……你觉得……就你看来……”让对方更有回答的兴趣。

捡起对方的词汇

文章开头那位做心理治疗师的朋友告诉我,他在治疗中发现,人们使用的是不同的语言,即使都说英语,也是不同的英语。

他会小心地倾听,拣起对方的词汇来与对方交谈:比如你说,我今天很好,他说,我今天不错。他会跟你说“很好”,跟他说“不错”。

“如果你能尽量用对方的语言来跟他交谈,他会觉得很舒服,很放松。”

怪不得跟他谈话时我觉得自己的英语格外流畅,毫无平时那种紧张生涩的感觉。一个英语是外语的人,和英语是母语的人,用的语言当然不一样!他一定是仔细听了我讲话,捡起我的词汇,然后用我的语言来与我交谈!

问“你有什么感觉?”

在菲律宾大学我第一次上一位教授的课时,他问我:“做为班里唯一的一个外国人, 你有什么感觉?”一下就把我给感动了。

在我早年的经历中,感觉并不是一件很受重视的事情,周围人关心你在“做什么”,远远多过关心你“有什么感觉”。渐渐地我也养成了习惯,只问自己某件事应不应做,做得够不够好, 而很少问自己,做这件事时我是兴奋、愉快、轻松、难过、烦躁、无聊……还是什么感觉?

但是,感觉并不因为被忽略就不存在了,它还是一直在那里,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外表与内在。

对我来说(相信有人跟我一样),这样一件很重要而又一直被忽略的事情,一但被人问起,那种关怀倍至的温暖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我的实践

当我用以上这些理论把自己武装起来之后,就打算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一把。正好有一天,有个朋友约我出去喝咖啡,我就决定:在喝咖啡的这段时间,我要用以“你”为中心的方式与她交流,让我们谈话的中心像探照灯一样,一直在她的头顶闪耀。

整个谈话中,我密切地注视她。她讲话时,我认真地听,提出问题,鼓励她多说一些,而且我的问题大部分是以“你”做主语的。当她问我,“某某电影好看吗?”我克制住自己想要长篇大论地讲述的愿望,只简单地回答;“挺好看的。”然后就问,‘你呢,最近看了什么好电影或好书吗?”

这个咖啡喝了近两个小时,我能感觉出她聊得非常高兴,我们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一大截。而我,后来实在是累得不行了!

以“你”为中心的交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我的内心深处,再有意思的人,也没我自己有意思;别人再有趣的事,也没有自己的那点鸡毛蒜皮有趣。谈别人,就是不如谈自己有味儿、带劲儿、轻松。

以“你”为中心的交流,要比“我我我”的方式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消耗更多能量,但在很多时候是值得的。

专栏•交流

A magical word

你,交流中的魔力字

淘宝热门商品:
 

 

【家倍乐床上笔记本电脑桌专利厂家批发零售店】

 

185.00 元  

累计销售1000多件 G-STAR 雪纺短款夹克


来源:占普网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