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沉香,十克黄金。
狂风暴雨的森林里,伤口斑驳的香木正缓缓溢出透明粘稠的树脂,直到有一天倒在了泥沼里, 被慕名而来的探险者或求香者获取。一块好的沉香问世,需要以十年计数的时间单元做沉淀,需要香与木的自然分离,需要外部环境沧海桑田式的转化,需要可遇不可求的机缘。
沉香之所以贵,皆因其稀。
再之后,围绕香木,爱香者各竞风流:人们祭祖拜神、抚琴坐禅,袅袅香烟,卷舒聚散;一众文人雅士共聚在香斋里,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品香斗香;张爱玲则写下:“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
无论如何,沉香都让人有着无限的遐想。虽然如花语一般,都是人为之想,然而以香寄情实在是含蓄之极。如果说千百年来我们对于沉香的想像与好感源于古籍史料或文学作品对香的描写,那么今天则可能更多的因为它那十倍于黄金的价格。上等沉香取得极为困难,而且价格日益昂贵,但爱香者对珍贵沉香依然趋之若鹜。收藏沉香的究竟是哪些人?沉香的真真假假你能分辨吗?沉香有多玄奥,是否有人故弄玄虚?闻香是附庸风雅还是生活的一部分呢?现代人应该用什么角度去看中国香?
也许,今天,我们对沉香有着太多的臆想与误解。
室有幽香气自华
《长物志》一书以闲散的笔调讲述了一种美学生活的经营,书共有十二卷,其类目为室庐、花木、书画、器具和香茗等,它们被称作“长(zhànɡ)物”——多余的物,或者说奢侈的物,香具应属于此。
傍晚,昏黄的路灯光晕中细雨斜斜,湿漉漉的空气中渗着格外的寒意,我匆匆地推开韩天衡艺术沙龙的门。里间传来轻缓的颂经音乐,玻璃柜台上一个黑黑黄黄的小炉子映入眼帘;一缕缕轻烟从那只类似麒麟的动物口中源源不断地吐出,好不威武;同时有种草香气若隐若现,也许这就是沉香的味道吧,深吸了几口,极力想要记住这股气息,但奇怪的是气味突然找不到了。
心中正疑惑着,韩回之走了出来。他一身深蓝色中式衫褂,白净的脸庞架着一副金边眼镜,温润儒雅,襟口还别着一串别致的饰物,这是他亲手用沉香珠、红珊瑚与犀牛角牌搭配编串而成的,看上去颇为素雅。
才30出头的韩回之深受父亲——书画印艺术家兼收藏、鉴赏家韩天衡的影响,自幼从父学习书画篆刻,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中国绘画专业毕业后,到日本大东文化大学留学。除了精通书法与篆刻外,因自小常随父亲出入文物市场,耳濡目染,对中国古玩的收藏与鉴赏很有研究。
倾心香具
指着门口的小香炉,韩回之解释说:“这个是明代晚期的铜制香炉,动物的形象是甪端,古书中记载为神兽,外形似麒麟,角在鼻上,独角,日行千里,又晓四夷之语,还能辨善恶。炉身里面平铺香灰后,在上面点燃沉香粉或沉香块,香气与轻烟便从熏盖吐出。” 在缭绕的香雾中,他细细道来这个香具的历史故事,映衬古朴的铜炉,确有一番雅趣。
“在对唐以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日本有些地方做得比我们还要好。在日本的学习是非常自由的,只要修完学分就可以,所以我学习以外的大部分时间就是泡在图书馆、博物馆里钻研许多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碰到难以弄懂的器物,还拍照寄回国内向父亲请教。”韩回之就在这些历史的碎片中邂逅了香具,一见倾心。
自十五六岁迷上了香具后,韩回之十几年来在日本和国内收藏的香具数不胜数,其中不乏珍品。早就听说他的家就像一个博物馆,今日他便从家里带来了几件明清时代的香具过来,在艺术沙龙与我们几人一共鉴赏。
“香具不是日用品,是奢侈品,同时是雅具,所谓雅是针对士大夫而言,他们有钱,有权,有文化,他们所关注的和玩的,并不是平民阶层可以广泛接受的。好的香具可以很好的衬托香,就如红花需要绿叶点缀一样。”在韩回之的藏品中,明代的铜制香炉、龙泉窑的兽足香炉、乾隆时期的水晶香炉等,无不彰显出其雅致与贵气。其中有一成对的香炉颇引人注目,这是一对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甪端香熏,甪端形象也起了变化,不是严格的独角,而是双角,像麒麟。这对瑞兽昂首直立,赫赫威仪,炉身有着繁复的文字和细致的镏金,这本身就是一样非常好的工艺品,相当考究。“这对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怕会弄脏它,平时都舍不得用。” 韩回之说时眼里充满了爱惜之情。
我打听到其实2003年苏富比曾拍卖过一对类似的香熏炉,工艺没有这对好,也拍出了200多万元的高价,那韩回之这对甪端香熏的价格岂不是更高昂?不过,对于记者的疑问,韩回之漫不经心地笑了,对他来说价格似乎只是一个数字,没有太大的意义,他在乎的只是这对工艺品本身带来的精神愉悦。
同时,香具也是让韩回之打开了中国香文化的钥匙,他通过对香具的钻研而了解到古代焚香、熏香的仪式。桌子上有一长方形的黑色案子,上面摆满了各瓶瓶罐罐。“这是一张我从日本带回来的豪华香案,木头制的,上了漆,过去用来放香具的。你看上面有一人正在过桥,一个房里几人正在煮茶、喝茶、吃水果,还有人正在画中读书,当中不知道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我到现在还没考证出来呢。”案上摆放的几个瓶子叫“炉瓶盒”三具,一炉一瓶一香盒,炉为焚香之用,盒里装盛香品,瓶内则插有匙 、香铲。匙 用来夹香品或拨弄炉灰,香铲则铲出炉灰,通常用于烧香篆。
爱玩香篆
韩回之走到桌子另一角,拿起一个金属镂空的板子解释说,古时会用模子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图案,然后点燃,使香循序燃尽,这种方式就是“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称为“香篆模”。《百川学海》“香谱”条中也曾提及:“镂木之为范,香为篆文。” 香篆使香品在造型上更加丰富多彩,既利于香的使用,又增添了很多情趣,而且在很多地方还被用作计时的工具。据说宋代有一职业为“香婆”,手脚略为笨拙的人家会请“香婆”每早上门打香篆,清除隔夜宿味。
韩回之一边说,一边动手演示,“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香篆模,经常用的,细看其实一个图案化的“福”字,倒过来是长寿两个字,很精巧。”他熟练地压平炉灰,上篆模,然后把香粉注入镂空的地方,再用香铲将多余香粉铲去,平整后轻轻取去香篆,一个香印便赫然出现在幼细的炉灰上。那炉灰洁白得甚是可爱,原来是经过淘洗再放在温水里烧,沸腾后香味及杂质完全没有了,才如眼前白玉一般干净,不得不惊讶于古人的细密心思。他接着点燃了香粉,盖上香炉盖,轻烟便从镂空的盖子溢出来,这样一个香印大概能烧一个小时。他恐怕用普通的打火机会煞了风景,还花了不少功夫找来一个特别的打火机,外型如我们在武侠片里看到的火摺子一般,与这古香炉相得益彰。
静静的香气氤氲,凝视着那缓缓升起的烟雾,让人不自觉地沉浸于各自的回味中,半晌,没有人说话。笼里的小鸟还适时地欢唱了几句。
痴迷香道
韩回之因在日本接触香具多而对香也越来越了解,回到国内迷上了香中极品——沉香。“沉香其实并不神秘,只要你了解了,就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早上起来一枝醒脑,中午一枝养神,晚上一枝安神,很开心和舒服。”
韩回之虽然深受古典文化的影响,也曾在日本留学,但对于闻香,并不喜欢讲究繁复的仪式。他最喜欢品香的方式就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找个安静的地方,沏上一壶香茶,点一炉香,天南地北地聊天,畅快至极。说着他还掏出一个手机大小、长方形的烧香篆的小炉,原来这是闻香的便携旅行装备,随时随地都可以香会友。
环顾四周,不大的房间里,花鸟鱼虫,刀剑、茶具、香具等古玩都一应俱全,让人目不暇接,就连一个生机盎然、亭亭玉立的小盆栽都左右着我的视线。这可不是普通的小草,而是一种名叫菖蒲的植物,剑叶盈绿,端庄秀丽,具有香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是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韩回之把菖蒲种在一个小小的战国时代的小陶盆里制作成观赏盆景,如此一点即见他那富有诗意的情怀。随手拎起一件小用品、小工具或小摆设,他都能滔滔不绝地讲起许多历史小故事,引经据典,一心想与人分享他的乐趣。
之前听人讲起,韩回之和父亲韩天衡合著了一本《文玩赏读》,是他们多年来在文房类古玩收藏、鉴赏方面的心得,今日一见其人果然是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这些让我想起画家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所著的《长物志》一书,以闲散的笔调讲述了一种美学生活的经营,书共有十二卷,其类目分别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杂品之属,衣饰,舟车,蔬果,香茗等。它们被称作“长(zhànɡ)物”——多余的物,或者说奢侈的物,但那个时代的文人的精神生活却借此建立。对于生活的一切细节,他们像艺术家一般以特有的细腻和耐心去经营,不仅得到感官上的愉悦,还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意趣。
虽然这次只是听韩回之娓娓道来一小段鉴赏之道,掀开的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缤纷一角,却已经得到极大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香器具
严格来说,制香时使用的工具称为“香器”,用香时的工具称为“香具”,但通常人们也把香具作为香品所需器皿用具的统称。香具中以香炉最为常见,除此之外,还有手炉、香斗、香筒(即香笼)、卧炉、薰球(即香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箸、香铲、香匙、香囊等。造型丰富的香具,既便于使用不同类型的香品,同时也作为饰物美化空间。
中国古代香器具中,使用最广泛而又造型各异的就属香炉了,是香具收藏者的最爱。据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香炉的造型,其功能与完备的青瓷焚香炉相当,并派生出博山炉、兽炉、多足炉、高足杯式炉等经典样式的香炉及种种香器。宋代瓷香具是最值得研究的香器具之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在造型上或模仿已有的铜器,或另有创新。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曾亲自督办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后世流传的“宣德炉”。
淘宝热门商品:
来源:
占普网
0 评论:
发表评论